第二章 莎士比亚历史剧
考点1:莎士比亚历史剧概述
(1)27岁,莎士比亚撰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这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剧,同时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戏剧。
(2)莎士比亚共创作了包括《亨利六世》三部曲、《理查三世》、《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二部曲、《亨利五世》、《亨利八世》在内的十部历史剧。
(3)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历史剧《亨利八世》是与弗莱契尔合作写成的。
考点2:“历史剧”的内涵
所谓“历史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指的是莎士比亚以英国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的一系列戏剧。这些戏剧的构思多来自于霍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1587)和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结合记》(1548)。所以,他的历史剧也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剧”。其中除了《约翰王》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余描写的都是可以按照时间相互连接的历史,这些剧本概括了英国从1377年至1485年间一百余年的动乱历史,描写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的封建内战。
对英明君主、和谐国家的渴求和对真实人性的挖掘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两大精神支柱,这两大精神支柱的源头正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所吹来的一股清风。
考点3:《理查二世》中理查二世性格的发展阶段
理查二世的性格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作为专权国王的理查二世,其性格特点自私、冷酷、专横;
(2)第二阶段是与波林勃洛克斗争的理查二世,骄横、过于自信,放逐波林勃洛克,因为他自信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其一切行为无需理由;
(3)第三阶段是被罢黜的理查二世,也就是作为平民——甚至还不如平民安全的普通人,退位后的理查不再暴虐,而是表现得十分感伤,他反复强调自己心中的悲哀,并称自己是“悲哀的君王”。
考点4: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重要特征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颠覆”和“维护”王权的声音始终是此起彼伏,一方面是“君权神授”的正统意识,另一方面是叛军的“强者为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莎士比亚时而批评“君权神授”的观点,时而又谴责叛军篡位者的不仁不义,这种“多重复调”正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特别是“亨利四部曲”的重要特征。
考点5: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涵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政治家、史学家。1513年他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出版《君主论》,之后,他的声誉和恶名传遍欧洲。马基雅维利使virtù(意志或野心)成为神,并以散文表示了一种愿望与野心。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提到了“马基雅维利”,他笔下的许多野心勃勃、自私卑劣的形象都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子,如理查三世、麦克白、伊阿古、克劳狄斯等等,《约翰王》中的庶子菲力普在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也逐渐演变成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考点6:莎士比亚历史剧的艺术
(1)采用“浮雕式”:历史剧中的人物一言一行都离不开历史事件,只有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才看到形形色色的国王;也看到形形色色的女性;只有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才能够在一种历史的距离感和厚重感中,来审美地解读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那个阶层。
(2)注重主要人物的连贯性:莎士比亚历史剧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是剧中所展示的时代背景较为连贯,即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连续的,而且剧中主要人物相互之间也具有某种关联性。这主要表现为人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不同剧作中同一人物的反复出现,使得莎士比亚的十部历史剧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构建了一个历史情境再现的戏剧大厦。
莎士比亚历史剧具有鲜明的史诗风格,施莱格尔就把它看作一部完整的英国民族英雄史诗。
据统计,历史剧出场人物约360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形象有十几位,在庞大的群像中,国王、王后和丑角三类形象最引人注目。
考点7:《亨利六世》的主要内容
《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唯一的一个三部曲,是最长的历史剧,因而内容特别丰富,既包括英法百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还包括凯德农民起义,涉及到的人也特别多。
(1)《亨利六世》上篇:这出戏以亨利五世之死开场,以亨利六世决定娶安佐的玛格莉特为后结束。
(2)《亨利六世》中篇:是莎士比亚写的第一个剧本,后来他补写了上篇和下篇,有意写成一套连续剧。这出戏的1594年版本题名是“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名门家族仇杀的初篇,其中写了善良的亨弗雷公爵之死、萨福克公爵的放逐和死亡、骄横的温彻斯特红衣主教的可悲下场,还反映了杰克·凯德的著名暴动和约克公爵觊觎王位的初步活动”。情节来源于霍林西德的《编年史》,剧情发生的时间是1445~1455年。
(3)《亨利六世》下篇:同中篇一样,最初问世的也是盗印本,名为“约克公爵理查的信史,善良的王上亨利六世之死,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大家族仇杀的详尽描述”,下篇把我们带到了红白玫瑰战争的白热化时期,两军交战、厮杀的场面俯拾皆是,王位时而被兰开斯特家族占据,时而由约克家族坐庄。
红白玫瑰之争是《亨利六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是一场政治权力斗争,是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你死我活的较量。
考点8:《亨利六世》中的女性
(1)圣女贞德: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国女英雄,她出生农民,自称是上帝的使者,来解救被英军围困的奥尔良,率领法军击退英军的侵略。但是,莎士比亚对贞德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态度,在后面则把她写成了近似女巫式的人物。
(2)玛格莉特:王后玛格莉特的容貌与她的内在极不相称,是一个外美内狠、聪明、狡诈、阴险的女子,她能言善辩,擅长用语言来打击对手。
考点9:《理查三世》的主要内容
《理查三世》的题材主要来源于霍尔和霍林西德的编年史,此外还参考了托马斯·莫尔的历史故事《理查三世》。较之其他的历史剧,这是莎士比亚唯一一次在剧中不吝笔墨,塑造一个为了得到王位不惜陷害亲人,残害忠良,最终却失掉王位的君主形象。理查三世的邪恶岂止是残暴,更表现在他的伪善上,他能将恶说成善,用娓娓动听的言辞进行狡辩,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掩盖自己的罪行,把种种行为说成是因他人而起。
考点10:莎士比亚塑造理查三世的手法
(1)在表现理查三世时,莎士比亚依然采取了对比的形式,将理查塑造为一个表里不一的矛盾体,也显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2)在这部戏剧中,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莎士比亚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通过大量的独白、旁白、梦境加以表现。
考点11:《亨利四世》的主要内容
(1)《亨利四世》上、下篇无疑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优秀的作品。虽然该作名曰《亨利四世》,故事的重点却集中在亲王哈尔的成长上。在整套《亨利四世》中,主要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叙事的,一条线索讲述的是亨利四世父子如何平定内乱、争取国家统一;另一条线索则是围绕哈尔王子成长及转变过程中的人和事展开。
(2)在剧中,莎士比亚第一次在历史剧中用如此浓重的笔墨描绘了当时英国的普通平民社会;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历史剧中大量地加入喜剧性故事和插曲,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多半是福斯塔夫,而故事的内容又是和当时的平叛战争相关联的。
考点12:《亨利四世》中的人物——福斯塔夫
福斯塔夫拥有肥胖臃肿的体态,特别肥大的肚子使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脚尖;各式各样的人都把嘲笑他当作一件得意的事,而他也乐于接受作为别人笑料的处境。他是一个天才的幽默家,他也以幽默的态度对待别人对他的讥讽,乐观处世,因此,他不会树敌,相反还是个逗哏,给人们带来笑声。
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肯定了莎士比亚所描绘的平民社会,称其“给在前台表演的贵族的国民运动提供了一幅十分宝贵的背景”,而这幅背景是围绕着伊斯特溪泊的“野猪头酒店”展开的。
扩展阅读:
安徽自考通知群
微信扫一扫随时接收最新安徽自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