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美学被划归为人文学科的原因★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考点2:美学的诞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鲍姆加登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
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形成于18世纪。
考点3: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构成了美学的哲学基础。
(2)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3)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考点4: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考点6: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1)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
法。
(2)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3)其次,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
(4)再次,美学涉及人的生存等本源问题。
(5)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所要进行的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
都离不开哲学思考。
考点7: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
(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3)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概而言之,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考点8:审美趣味的标准★
(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
考点9: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
(1)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寓多于一,在变化中显统一,在统一中见变化。
(2)所谓多样性,是指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3)所谓统一性,是指审美对象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的内在关系。
考点10审美趣味★
(1)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除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
(2)而审美理想的提高则不仅仅是一件审美活动自身的事情,审美理想在根本上是与主体的人生理想相统一的。
(3)因此,主体只有通过艰苦的人生实践切实地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考点11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1)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
(2)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3)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考点12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考点13审美理想★
(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14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
(1)“劳动先于艺术”。
(2)从人的心理本性上来说,他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3)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考点15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
这一问题包括两个层次:审美发生的一般条件与特殊条件;(审美发生的外部原因)第二,审美发生的精神动力与内在原因。(审美发生的内部根据)
怎样发生?
揭示条件与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解决办法:
第一,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物的分析与研究,确证、推断、重建早期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第二,借助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原始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
考点16劳动说★
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
考点17生物本能说的不足★
(1)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考点18生物本能说★
达尔文是“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例如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
考点19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考点20审美需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考点21审美形态的主要类别和特征★
主要类别: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
特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考点22崇高与壮美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崇高与壮美的对象都是强大而有力的,因此主体的审美感受都必须经历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
(2)区别:崇高一般在冲突过程中展现,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动态展示;壮美则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
考点23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希腊人认为,优美是与节奏、和谐、对称等要素分不开的,此处的“美”是指优美。
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
考点24崇高的审美特征★★
(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4)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考点25崇高在体现人生存在实践上的特征★★
(1)崇高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2)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3)崇高是使人在对无限性追索的人生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考点26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1)柏拉图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给人带来消极的快乐,真正将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
(4)博克将“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
(5)席勒认为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活的形象”。
考点27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
黑格尔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克尔凯郭尔提出了悲剧的“罪孽说”和悲剧情绪的“焦虑说”。他探讨悲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考点28喜剧的特点★★
(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喜剧有两种形式,即讽刺与幽默。
(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3)喜剧的情感表现形式具有以笑为主的特征。
考点29荒诞的特点★
(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存在的无根和无能为力状态)。
(2)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虚妄与现实的荒谬)。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盲目无从,不知所措),表现的是人存在的荒谬性,无所适从感。
考点30荒诞★
荒诞是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就审美形态的形成看,荒诞源于西方一个称之为荒诞派戏剧的现代艺术流派。由戏剧开始,荒诞开始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中风行。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考点31古希腊美学思想
柏拉图:迷狂说,迷狂状态的四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哲学的。
亚里士多德:回忆说。
考点32中世纪的美学思想
对审美经验的看法明显打着神学的烙印,这一时期的美学在根本上属于神学。
考点33西方近代的美学思想
第一阶段(十八世纪中叶前)
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人。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具有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内在的感官”即常说的“第六感觉”。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中叶后)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纳为情感活动,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即想象力和认知的协调一致。”
考点35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差异★
(1)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
(2)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
(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关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事实上,审美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考点37审美感知的特点★★
(1)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2)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3)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考点38审美情感在审美想象中的作用★★★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艺术想象力的激发离不开情感的作用。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考点39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第一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第二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成活动。
(3)第三阶段是评价阶段,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
考点40想象力的作用★★
(1)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
(2)经验想象力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考点41艺术本质角度界定
模仿说
柏拉图,最高发展阶段是现实主义文艺。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模仿说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表现说
由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才开始兴起的,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不足是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有意味的形式说
克菜夫・贝尔
符号说
苏珊・朗格,她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考点42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
载道说
较早可追溯到孔子,由韩愈完善,柳宗元是代表人物
娱乐说
考点43艺术品的基本特征★
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
(1)他律性。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
(2)形式符号性。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3)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着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品才能成为艺术品。
考点44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和后天的实践
自然的天才:凭借自然オ华,不需求助于任何技艺和学识
造就的天才:按照规则行事,自然天赋的伟大受制于艺术的修正和限制艺术创造的源动力是艺术素质、艺术天才。
天才的艺术创造力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灵感
考点45灵感★
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顿悟”与体“道”。灵感现象的主要特点是精神昂奋、注意力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活跃。
考点46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的生成:意向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意向和想象。
意象的类型:
仿象: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兴象: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
喻象: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抽象:创作主体经过加工,舍弃对象的具象性,运用纯粹的形式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种审美意象,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例如中国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意象的特征: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
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
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件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考点47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过程的三个阶段依次:观、品、悟。
考点48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形式。
(2)艺术形式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
(3)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符号中。
(4)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
(5)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6)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考点49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考点50艺术的审美功能★★★
(1)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艺术能够凭借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能够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2)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但是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其最核心的功能,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考点51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2)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品的核心功能只能是审美;
(3)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考点52梁启超的美育观★
(1)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倡导美学的先驱之意,他的美育思想因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而颇受时人的重视。
(2)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一种方法;拿趣味当目的,才是真正的美育。
(3)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的。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能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
考点53补充★
马克思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思想家。
美学史上关于美育的主要观点有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其理论缺陷在于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主张,其理论缺陷主要在于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考点54美育的特点★
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考点55以道制欲★
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而实现对人的感化。“以道制欲"是抑制人的感性欲望。
考点56美育的目的★
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成就审美的人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陶养感情、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考点57补充★
所谓“审美的人”是具有自由人生境界的人。审美境界的核心是自由。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
考点58美育的功能★
(1)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
(2)化性起伪。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
美育的怡情养性
考点59功能★★
(1)美育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
(2)美育的方式,是动于内,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
(3)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
考点60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1)美育与人格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规定虽然揭示出了审美教育的间接效应,但却显得过于宽泛。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美育事实上也就沦为以美为手段的德育,取消了自身的独立性。
考点61王国维的美育观★
(1)王国维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他认为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他认为美育还能作为德育、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考点62蔡元培的美育观★
(1)蔡元培是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也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2)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3)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美育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安徽自考通知群
微信扫一扫随时接收最新安徽自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