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莎士比亚悲剧
考点1: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共识
(1)悲剧主人公往往是贵族、帝王将相。哈姆莱特是王子,李尔是国王,麦克白是大将和国王,奥赛罗也是大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显要贵族的公子和小姐,泰门是大富翁,他们都出身高贵,不是等闲之辈。
(2)悲剧通常以高贵人物的死亡而结束。前面所列举的人物都趋于毁灭,高贵人物的死其效果更悲怆,更容易博得观众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3)悲剧人物的行动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他们所做的是自由选择,可是他们在性格上都有缺陷,因而他们的选择往往使他们走向不幸结局。
(4)莎士比亚不满足于写悲剧人物与外界的矛盾冲突,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突出描写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考点2:威尔逊·奈特对莎士比亚人物的分类
(1)威尔逊·奈特认为,在莎士比亚的人物画廊中,一般可以分三类人:一类是高尚型的,如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泰门等;一类是优美型的,如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考狄利娅等;还有一类是卑劣型的,如克劳狄斯、伊阿古、麦克白等。
(2)以奈特的观点看这三类人物,第一类是崇高的人类的象征;第二类是可以与但丁的贝雅特丽丝媲美的神明的象征;第三类是类似靡非斯特的象征。
考点3: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
(1)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文主义者遭遇到的外部世界一片混乱颠倒和荒诞冷漠,美好的理想在利己主义猖獗的社会中难以实现,悲剧人物对幸福、和平、友爱执着追求,可是现实充满金钱的贪欲、权力的争斗、专横的制度,这股势力及其惯性非常强大,微薄的人性之光被邪恶的阴风吹熄了。
(2)悲剧透露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尽管一些高贵人物跟命运拼搏,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但命运与他们作对,使他们最后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英雄意志逃不脱命运的桎梏。
考点4: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特点
(1)偏执气质: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大多是执着于一的人,有的几近偏执,他们的灵魂中似乎有一种异常暴烈的力量把他们驱逼向绝无仅有的境遇。
(2)灵魂中的疾风暴雨: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灵魂中常常刮起疾风暴雨,这种暴风雨往往表现为内心冲突。
考点5:莎士比亚悲剧中深刻的怀疑论
(1)对人的怀疑:这种怀疑首先表现为对人的怀疑,他原以为一切人皆善,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但邪恶之人层出不穷。莎士比亚借悲剧中的人物表达了他的怀疑。
(2)对社会的怀疑:这种怀疑其次表现为对社会的怀疑,当时贵族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加剧,王室和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日益显现,贫富差距拉大,人民的苦难加深。关于莎士比亚的悲剧,成就主要在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每部都有侧重,主导方向各异。
考点6:《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要内容
(1)《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以1303年发生在意大利维洛那城的真人真事为基础,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作家科尔太的《维洛那的故事》一书中。在彭德罗的短篇小说中也有这个故事。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在1562年根据这个故事的法文译本写成了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1566年威廉·潘特又把这个故事从法文译成英文,收在他的故事集《快乐之宫》中。后两者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主要依据。
(2)在古老的意大利维洛那城有两家名门望族,一是凯普莱特,二是蒙太古,两家世代相仇。好像是命运故意作弄两家,偏偏让他们的独生子女相识相爱了。英俊潇洒的罗密欧狂热地爱上了美丽优雅的朱丽叶,他们隐瞒父母私下结了婚。朱丽叶的父亲强迫朱丽叶嫁给帕里斯伯爵,而罗密欧为替朋友茂丘西奥报仇,被迫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哥提伯尔特。这桩命案迫使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被父母逼婚,急忙求救于善良的劳伦斯神父,神父让她在婚礼前喝药假死,等朱丽叶被葬到墓穴之后,再通知罗密欧回来。罗密欧没得到假死的通知,倒是听说朱丽叶去世的消息,他心碎欲死,在朱丽叶的墓穴里喝毒药死去;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的惨状,痛不欲生,了却了娇嫩的生命。面对两具年轻的尸首,亲王谴责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丧失理性的仇恨已触犯天怒,上天借他们子女的恋爱来惩罚他们这种人为的冤仇。两家家长悔恨不已,终于握手和好,结为亲家,把两个青年葬在一起,并为他们铸像以示纪念,化干戈为玉帛。
考点7:《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似点
(1)它们共同谱写了纯洁爱情的篇章,歌颂了真善美,反映了人类的共性:人类渴望爱情幸福,生活甜蜜。
(2)它们都抨击了封建制度,尤其是家长包办婚姻制,强调个性解放,自由恋爱。
(3)两部作品都有令人欣慰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年轻人的惨死使两家的家长看到了血的教训,世仇化为乌有,握手言欢。梁祝虽“生不能同衾”,但“死亦同穴”,并双双化蝶在百花丛中永不分离,这是多么好的意境啊。
(4)两剧都采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融合的手法。莎士比亚如实地展现了封建时代家长制和年轻人新观念之间的冲突,写了无道理的械斗,触目惊心的死亡,也如实地展现了当时生活的时尚,在这些现实的情景中推出两个可爱的、生机勃勃的年轻人,莎士比亚动用了英语里一切美好的词汇来极力讴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丽、执着、热情入狂,并精心设计了许多如诗如画的场面,整个剧完全是一部诗剧,是爱情的诗剧。《梁祝》中楼台相会,十八里相送,情意绵绵的话也具有浪漫主义的情调,至于最后的化蝶更是充满了幻想的色彩。
(5)从人物的离合关系来看,都经历了合——离——合。罗密欧与朱丽叶自从舞会上相识,到花园盟誓,私下结婚,几乎都在一起,直到提伯尔特被杀死,罗密欧被迫逃亡,这是分,最后两人合死合葬,这是合;梁祝上学读书,命运把他们连在了一起,这是合,但父母强行拆散他们,这是分,最后坟墓成全了他们的心意,这是合。
著名莎译者朱生豪先生在1944年就评论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悲剧,也是继《所罗门雅歌》以后最美丽悱恻的恋歌。”
考点8:《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
(1)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封建精神更强烈,更主动,更坚强,他们采取秘密结婚的方式打破包办婚姻制,蔑视世俗的观念和父母的专制。梁祝的斗争显得软弱和忍让,梁山伯只是忧郁寡欢,抑郁而死,祝英台被迫嫁与他人,好在坟墓开裂,圆了她的心愿。
(2)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格心灵冥合的最高审美境界,梁祝化蝶就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化。西方人的悲剧意识强烈,两个年轻人血染舞台所产生的悲壮气氛更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
(3)两对恋人虽然都是反封建,但反的具体内容有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反的是封建家族间无道理的宿仇,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反的是门第观念。
(4)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梁山伯与祝英台幸福系数高一些,至少他们还享受过男女的欢爱,渡过新婚之夜,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合而为一,死而无憾了,而梁祝则连拥抱和接吻都没有。
(5)二者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热烈奔放,如火如荼,而《梁祝》含蓄内向,温情脉脉。
我国对该剧最早的评论是诗人汪笑侬的诗:“天教仇寇成婚媾,归妹偏占载鬼多。纵有押衙终不济,何须成败怨萧何。”
考点9:《哈姆莱特》的主要内容
(1)哈姆莱特的故事最初见于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贝尔佛莱改编了关于阿姆莱特的传说,收入他的《悲剧故事集》一书中。到了1589年左右,已经有关于哈姆莱特的悲剧本了,作者不清楚,有人假定可能是托马斯·基德所写。
(2)剧本一开始就描写了丹麦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考点10:哈姆莱特犹豫的原因
(1)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担当“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趋于“混乱”。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世界也正因此成了“牢狱”和“荒原”。
考点11:《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1)在人物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2)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出莎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哈姆莱特》一剧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
(3)在创作方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考点12: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
(1)奥古斯特·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与文学》中提出:是哈姆莱特的思辨倾向使他无法行动。
(2)英国的基托认为:莎士比亚留给我们的印象,不是哈姆莱特这样的好人因一次失误而遭毁灭的悲剧,而是哈姆莱特这样的好人竟被卷入毁灭的深渊,这才是悲剧。
(3)20世纪真正成系统的研究始于布拉德雷。布拉德雷的名著《莎士比亚的悲剧》出版于1904年,其中有专章谈及哈姆莱特。他的基本命题是,要“从剧中重构哈姆莱特的敏感”。
(4)弗洛伊德将《哈姆莱特》和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一起用于他的心理分析。
(5)意象派批评家斯珀津在《莎士比亚的比喻》中发现《哈姆莱特》最突出的隐喻同死亡和腐烂有关。
考点13:《奥赛罗》的主要内容
(1)《奥赛罗》的情节源于意大利作家钦提奥的《寓言百篇》中的一个短篇小说。
(2)摩尔人奥赛罗英勇善战,历经苦难,意志坚强,他的经历打动了美丽纯洁的威尼斯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两人冲破了门第、种族、肤色、外貌的差异所产生的阻碍,结合在一起。本是幸福的一对,可是自私贪权的小人伊阿古为了升迁,不惜制造阴谋,陷害纯洁的苔丝狄蒙娜,离间他们两人的关系,让奥赛罗自我毁灭。但是,上天有眼,他的阴谋终于败露,遗憾的是:四条人命无辜地葬送了。
考点14:《奥赛罗》悲剧性质的代表性看法
(1)许多人认为是嫉妒的悲剧,这方面的代表有17世纪的莱莫,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德国的莱辛,19世纪的丹纳、黑格尔、别林斯基,现代西方莎士比亚评论中,有美国批评家斯托尔、英国的A.杰拉德等。
(2)另一些认为这是轻信的悲剧,这方面的代表有柯勒律治、布拉德雷、普希金、莫洛左夫、勃兰兑斯、罗利、奥斯图日夫。
(3)阿尼克斯特等人则认为是伊阿古的阴谋造成了悲剧,这是社会悲剧,不是性格悲剧。
考点15:“发现”的手法
《奥赛罗》中运用了“发现”,所谓“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或仇敌关系,包括对物和对人的发现。
考点16:《李尔王》的主要内容
(1)《李尔王》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八十多岁的李尔王因为年事已高,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给年轻力壮的人。他刚愎自用,轻信两个虚伪的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把原来准备给考狄利娅的三分之一的国土平分给了她的两个姐姐。结果李尔王惨遭驱赶。考狄利娅闻讯带兵讨伐两个姐姐,却打了败仗,当了俘虏,被秘密处死。李尔王伤心得发狂而死。恶人高纳里尔和里根为争夺情夫爱德蒙,高纳里尔毒死了妹妹。高纳里尔的丈夫奥本尼听说妻子与爱德蒙有暧昧关系,把她关进监牢。高纳里尔因为爱情受挫,又气又恼,不久自尽。最后只剩下长女的丈夫奥本尼继承了王位。
(2)这个剧反映的时代是权力说了算的时代,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应包括家庭关系、国家关系。子女孝顺父母、臣子忠心事君、双亲关心儿女、君主善待臣下,这是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但是,这个剧一开场,这种关系就被打破了。统一的王国被分割,真诚的女儿被抛弃,正直的儿子被迫流亡行乞。
考点17:对《麦克白》的定性
(1)命运悲剧。女巫指挥着麦克白的行动,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造成了麦克白的毁灭,三个女巫被定为命运之神。
(2)环境悲剧。英国的赫兹利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一书中提到“麦克白成为暴君不过是受环境的影响”,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女巫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他的悲剧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内心里还有怜悯心。
(3)社会悲剧。这是一部典型的权力异化、人性异化的社会悲剧。这个悲剧的全部内容并不限于个人的命运,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宫廷斗争的一个普遍现象,揭示了权势欲望使人毁灭,也深刻地描写了暴君、暴政毁灭社稷,给社会、人民带来的灾难。
(4)野心的悲剧。这个剧真实地描写了野心的萌发、实现、自毁的全过程。
(5)恐惧悲剧。全剧贯穿了令人恐怖的血腥气。《麦克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宫廷悲剧,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是建立在观众“恐怖想象”的基础上的。
《麦克白》也被翻译成《蛊征》,汪笑侬曾以七言绝句评曰:“妖妇何来言咄咄,无端蛊惑乱君臣,一朝树走将军至,不及班家有后人。”
考点18:《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和幻觉
(1)超自然因素:①女巫:是麦克白心理的外化,女巫的预言预示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②鬼魂:班柯满身血污的灵魂在麦克白宴请大臣们的座席上出现,令人感到不寒而栗。③反常的自然现象:即一些所谓的“凶兆”。
(2)幻觉:敲门声、匕首、血手。
考点19:莎士比亚四部罗马悲剧概述
莎士比亚的四部罗马悲剧分别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除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外,其余三部罗马剧主要取材于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的传记性作品《希腊罗马名人传》。
考点20:莎士比亚罗马悲剧的英雄形象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都有某种倾向性,这在他的三部罗马剧(《裘力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中表现得异常突出,且具有崇高的意味。对于勃鲁托斯来说,“正义”胜过一切;
对于安东尼来说,“爱情”胜过王冠;对于科利奥兰纳斯来说,“名誉”比生命更重要。
(1)面对权位和理想的选择,他们舍弃权位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2)面对胜利和理想的选择,他们放弃了胜利;
(3)面对受辱还是忠诚于理想的选择,他们宁死不屈。
扩展阅读:
安徽自考通知群
微信扫一扫随时接收最新安徽自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