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自考网,本站考生提供安徽省自学考试信息服务,官方信息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为准。
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称自学考试、自考,分为社会型考生和应用型考生。是学历提升中最为公平公正的一种提升方式,广受社会各界人士认可
  当前位置:
*请输入报名专业:
*请选择报名层次:
*文本框:
安徽自考助学正在报名中!
您提交的信息将用于回访,点击“提交”即视为您同意本站收集上述信息,本站将按照《隐私政策》保护您的信息。
*请输入您的姓名: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4章考点——盛唐气象

浏览: 作者: 时间:2024-04-19

第一节  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知识点1  盛唐与盛唐诗

(1)盛唐之“盛”

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称为盛唐。这里所谓的“盛”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盛”并不是一回事。

从时间上看,它固然把“开(元)天(宝)盛世”包括在内,但同时也包括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十年。后一阶段就政治上讲已是乱世。因而诗史上盛唐之“盛”,是就诗歌创作而言。并且,这种“盛。”也不是与作家作品数量成机械对应关系。

若论时间跨度与作家作品数量之比,盛唐尚在中晚唐之下。盛唐之“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盛唐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

从美的产生和创造看,这种诗美的出现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以致后世读其诗,就无限缅怀那样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称其诗为盛唐之音。

(2)盛唐诗以整体水平之高显示了它在诗史上的重要位置

说盛唐诗无一首不佳或许绝对化,但盛唐人笔下空洞无物、粗滥鄙陋的诗确实很少。盛唐诗人存诗不一定很多。仅五十年的时间、六千首左右的存诗,却不仅拥有李白、杜甫两颗巨星,还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崔国辅、储光羲、祖咏、王翰、王之涣等十多位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以及大量为人传诵、为众多书籍引用、选录的优秀作品。那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的局面,实在令人景仰赞叹。

知识点2  盛唐诗歌的丰富多彩和和谐统一

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从题材看,除政治诗、边塞诗、山水诗外,其他如友情、送别、行旅、宫(闺)怨、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等,均有题咏;就艺术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独诣。

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评玄宗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二十四家诗,一一指出诸家特点,并不雷同。

高棅《唐诗品汇总序》云:“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殷璠所评、高棅所述,已经够多样了,但对盛唐来说,尚仅限于举其要者。

(一)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一

在开、天时期教育兴盛、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大批人材从各州郡、从庶族阶层中涌现出来。他们摆脱了对宫廷的依附,靠自己的才情学识,靠自己的拼搏,寻求政治出路。

人材辈出,犹如春来万物齐发。春天的群芳有其多姿多彩,有其鲜活新艳的共同季节特征。

盛唐诗人处在相同的时代气候条件下,时代本身又比较健康和谐,因之诗人创作亦有春芳同时的那种和谐一致的一面。

另外庶族出身的诗人,为了适应社会,寻找出路,并使自己的诗文产生影响,又需广交朋友,寻觅知音。

我们看到盛唐诗人相互间交游频繁,不少诗人彼此间都是关系密切,友谊真诚,或互赠诗篇、互相唱和,或一起把酒论文。通过交游酬唱,自然增进了他们创作上的沟通交融,使盛唐的合唱,更加协调和谐。

(二)严羽话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

盛唐诗歌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换句话说,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是什么呢?这可以说从盛唐诗评家殷璠开始,历代都是人们感兴趣并加以探索的课题。不少人在这方面发表过有益的见解,但从既简括而又能抓住盛唐的主要特征来看,似以严羽说得比较好。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之后写的《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若再求省括,还可以缩简为“雄壮浑厚”四个字。

严羽对盛唐诗歌风貌所作出的概括,在盛唐诗史研究上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但严氏的简要概括内涵深广,需要结合盛唐诗歌创作加以理解。

(1)“笔力雄壮”

“笔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岑参《送魏升卿擢第》)。“笔力雄壮”,更指那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而与题材和体裁没有必然联系。古体诗固然健举有力,但盛唐的律诗和绝句亦不流于柔弱。政治诗与边塞、游侠等题材固然多雄健之作,而山水隐逸之作,亦以其表现之简约自然,以及宁静致远、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显示其笔力之超常。

(2)“气象浑厚”

如果说“笔力雄壮”离不开作品的语言因素,“气象浑厚”则更主要地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有人说:“气象如人之容仪”(陶明濬《诗说杂记》)这种解释易于把握,但未免太执着于形貌(象)而忽略了“气。”“气象”应是生命本元之气的一种显现。韩愈《荐士诗》:“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能够凋耗之“气”,当然是一种元气、生气。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作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象浑厚的作品都有由其整体艺术美所呈露的朴茂之气。美得深厚自然,无雕琢之痕。

总之,“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元气内充,真力弥满,使作品精彩动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难以句摘。明代王世贞云:“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徐汝思诗集序》)指出盛唐诗歌元气完足,力量沉雄,有很高的艺术而外在融化无迹。他的认识和严羽很接近,可与严羽“雄壮浑厚”之论合看。

(三)从多方面阐发盛唐诗歌的风貌特点

由于盛唐诗歌的丰富性,其风貌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去阐发。我们引严羽之说,仅仅是想努力把握一种最富有时代性的特征。

(1)关于盛唐诗歌特征的种种概括

历代学者关于盛唐诗歌特征的种种概括,亦往往各有所得,可备一说。

殷璠曾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高度成熟的标志,亦可视为对盛唐诗歌风貌的一种概括。

严羽是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之诗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殷璠是站在盛唐人的角度,估价当代诗歌在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认为盛唐诗歌追求风骨,荡涤了六朝绮靡之风,但对六朝声律的成就,却能加以总结和吸取。

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而不是像严羽那样着意揭示集中统一的艺术风貌。声律风骨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特征,如中唐贞元、元和时代的诗歌,也很难说不是声律风骨兼备。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还多次说到“兴象”,其评陶翰诗云:“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风骨”为情辞劲健;“兴象”为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兴象与风骨结合,给人的艺术感受与严羽所云之“雄壮浑厚”也是比较一致的。因此,除了“雄壮浑厚”,从其他角度对盛唐诗歌风貌加以探讨和概括无疑是可以的,有助于更深入、更多面地认识盛唐诗歌。

(2)盛唐诗美是一种渊灏博大的诗美,开敞大方,自在自足

这在开元时期和天宝初年一些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明代胡应麟曾举出三首同是五律的行旅诗加以比较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诗薮·内编》卷四)胡氏所举的三首诗,的确体现着时代风貌的不同。现将三诗进行对照,以获取对于三诗特别是盛唐诗歌风貌具体切实的认识。

①开元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客路”二句,一开始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诗人眺望眼前的山水,带着欣赏的意味。而“青山”、“绿水”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一种季节特征。

颔联写出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情状。王夫之说“风正”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指从“一帆悬”中传出阔大顺畅景象。

腹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虽是年将尽而又一夜将尽,且又在旅途之中,然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情绪。

尾联写年节将到之际对故乡的怀念,但没有客愁,而是借归雁乡书,把诗人的心理空间扩展至唐时繁盛无比的东都洛阳。诗在阔大的境界中有一种和乐的气氛、雍容的气度。

那种残夜中已见红日涌现、旧年中已有春气潜入的景象,诗人虽可能只是写一时感受,但无意中对于盛唐时代具有一种象征意味。殷璠记载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诗是如此丰富而不平凡,但在表达上却极其自然朴实,多加吟味,自能领会其雄壮浑厚的特点。

②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同样写行旅,但不同于前诗的和悦畅快,而是一开始就点明“悲故乡”都是天色将明未明之际,但“海日”二句见光明与生机,此诗则给人以迷茫之感。残月与海日白是不可比,枳花呢?仅茉莉花般的大小,居然泛出明色,正可见背景之暗。

就季节看,《次北固山下》写于冬残,但感受到了春的萌动;《商山早行》时值仲春,反见寒霜落叶。前诗作者于船头放目眺望,视野辽阔,而《商山早行》的诗人注意到低矮的积花和脚下的板桥,视线无疑很低。

《次北固山下》仅腹联“生”、“入”二字作为动词用于句子正中,稍微吃重。其馀“行舟”之“行”、“归雁”之“归”、“一帆悬”之“悬”、“何处达”之“达”,虽可算动词,但均在句首或句尾,用得比较随意。

全诗在整体上于平稳舒缓中见浑厚。《商山早行》首、腹两联均在句子中心位置用动词,颔联两句则又全用名词,无一动词,极见语言锤炼之工,而浑厚自然则逊于前诗。

③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忧?

被胡应麟按时代顺序排在前两首诗之间,从风貌演变上看,确实有居中的意味。不再是大江顺风,而是风卷砭人肌骨的残雪,河带刺人眼目的断冰。人向南去,心恋北阙。并且以“何处得销忧”的问话作结。

如果说前两首诗各有内在的和谐,此首则具有不和谐的意象和躁动不安的情绪。王湾诗的和谐是自在自足的和谐,温庭筠诗的和谐是低迷暗淡的和谐,此诗以其躁动不安居于两种和谐之中,表现出中唐诗歌特点。三诗对照,更能见盛唐诗歌自在与浑厚。

除以上三首五律外,胡应麟还举三首七绝进行比较:“‘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岂不一唱三叹,而气韵衰飒殊甚。‘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此论盛唐、晚唐三昧。”(《诗薮·内编》卷六)按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许浑《谢亭送别》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与上两诗相比,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没有郑谷、许浑在意境和风调上的刻意追求,只似脱口而出,但自然新鲜,神采动人。朝雨浥尘,杨柳青青,与渭城客舍相衬,在古老的乡土背景上,洗发出一片春天的清新之气。更进一杯,直指阳关,别绪绵绵,却爽快豁朗,不显软弱,确实体现了盛唐诗歌的健康饱满,自然浑成。

第二节  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知识点1  雄壮浑厚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更简括的“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他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

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1)“盛唐气象”

唐诗学上“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思然是指“迎旦东风骑塞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2)感激与怨怼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感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沛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的特点。

盛唐人感动激发,不安于现状,希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像盛唐时期诗歌所表现的感动激发,它在笔酣墨饱中腾发的理想、信心、使命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显示的盛唐气象,常常比较正面,比较直接。

知识点2  感激怨怼

上文指出,感动激发遇挫会化为怨怼。在理想和现实矛盾中发出怨怼之词,各个时代都有。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类情绪甚至较其他时代表现更为充分。但同样是怨怼之词,所散发的时代气息往往并不相同。天宝时期,对权贵愤怒地加以抨击,对时代阴暗面大胆地加以揭露,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激烈地抗争,从种种方面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无疑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因此可以着重通过李白有关诗歌,认识天宝时期诗人怨怼之作的风貌特征。

(1)李白等人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一些时期

李白等人的怨怼情绪,不是那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辞》)的哀怨。不是低沉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发挥密切相关。

李白《将进酒》、《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类诗篇,那种雷霆般的愤怒情绪,在衰颓靡烂的社会中是难得出现的。它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宏大的社会培养起人的信心和理想(如唐前期给中下层文士进身提供了较宽广的门路),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弱点和时代的急遽转折,使他们深感黑暗势力强大,前途障碍重重,因而愤怒地发出了巨大的吼声。

通常认为远大的理想来源于阔大的社会(历史上某些新兴阶级代表人物理想的土壤问题另作别论),而往往忽略巨大的怨怼情绪,也需要有阔大的社会做基础,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意气

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形象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意气。《将进酒》、《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类诗篇中,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奔腾激荡,爆发的时候就要烹羊宰牛,典裘卖马,“一饮三百杯”,“同销万古愁”,这类诗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以及生活不能自由称意的怨怼,却格力遒劲,意气喷涌。“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即使是言及“辱”与“愁”,也显得性格倔强,意气横生。李颀的名篇《别梁锽》是生动的人物特写:“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精彩动人之处,正在于梁生的怨怼不是一般的怨悱,而是化为昂藏倜傥的意气表现。

(3)盛唐诗人的怨怼,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像高适放弃封丘尉、杜甫不就河西尉、孟浩然告辞张九龄幕府、李白告辞翰林院等,说明只要肯接受上层统治者的笼络羁束,对于这些诗人来说,一官半职还是可以得到的。问题是李白等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往往不愿局促阶下,而要做稷、契、姜尚、管仲、张良、谢安一类人物,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似乎社会问题不仅在于它有许多阴暗面,还在于它培养了许多理想太高、热情太过的诗人,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可见,盛唐怨怼之作,仍然以它追求理想的热情、抨击现实的胆量、飞扬跋扈的人生意气,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生气和魄力。说明天宝年间还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上鼓荡。一些中下层文士并没有颓唐下去,许多诗篇从巨大深刻的矛盾中还是反映出了盛唐气象。

第三节   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共同点

知识点1  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共同点

唐诗的盛唐阶段跨越半个世纪(主要是玄宗、肃宗统治时期),但以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与后期诗歌在内容上、情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各类诗歌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浪漫的气息,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反映在诗歌里的景象,却是“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沉痛地面向现实的描写,代替了浪漫情绪的抒发。发生了这样重大变化之后,盛唐后期的诗歌与前期还有没有共同一致的地方?

清代叶燮说:“有世运,有文运,世运有治乱,文运有盛衰,二者各自为迁流。”,“异轨而自为途。”(《百家唐诗序》)。盛唐后期诗歌内容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发生变化。可以说“世运”虽变,而“文运”并未立即发生重大转变。传统上把玄、肃两代诗歌都划归盛唐时期,正缘于它们在艺术风貌上的一致。

(1)“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在盛唐后期诗歌中的呈现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这种艺术风貌在盛唐后期诗歌中同样鲜明突出地呈现着:

一方面经过唐代开国后一百多年的酝酿所形成的宏伟壮丽的美学理想,在开元、天宝之际蓄积了充分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安史之乱以后仍然要继续释放。甚至因为动乱突然爆发的刺激,其内蕴之力,要加倍地冲决而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空前丰收,正是这种美学理想遇着患难现实,在撞击中所留下的精神产品。

另一方面,开、天盛世造就了一代文人胸襟开阔、富有热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也造就了他们的才思和艺术手段。而这批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李白和杜甫,其创作历程又恰好跨越了盛唐诗歌的前后两期,使之连贯起来。故时世虽由治而乱,诗歌内容情调亦有相应变化,但孕育植根于盛唐的总体风貌仍然在发展中保持了完整统一。

(2)李杜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创作

杜甫、李白面对安史之乱以后的惨痛现实,更激发了他们那种拯时济世的要求。“流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杜甫《泊岳阳城下》)、“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即使个人遭受冷落和遗弃,却是痛苦越深,毅力越强。他们的心始终是热的,渴望用世,渴望王室中兴、太平重现。

①李白的《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本诗写于流放夜郎遇赦之后,为集中第一首长诗。诗人结合叙述交游、追忆生平许多重要经历以及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强烈的报国热情。末段云: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可以看出,诗人虽然经受了下狱流放的沉重打击,且已进入暮年,但壮气未见衰减,一如既往地渴望从政,忧国忧时,企盼早日平定叛乱。《唐宋诗醇》云:“通篇以交情时势互为经纬,汪洋灏瀚,如百川之灌河,如长江之赴海,卓乎大篇,可与《北征》并峙。”诗人如果缺少笔力与渊灏博大之气,这样的大篇是写不出的。

②杜甫的《江汉》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创作的大篇,像《北征》、《洗兵马》等诗所体现的气魄与笔力向为人知,无须赘述。下面让我们再看诗人晚年漂泊至湖北一带所作的五律《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的前半,说自己思归不得,流落江汉,就好像跟一片浮云一起在遥远的天边飘蔼,寂寞中只有孤月为伴,共度长夜。接下去五、六两句又是落日秋风的惨淡萧瑟的环境,照说诗人应该尽情写他的沦落之痛。但恰恰相反,诗人内心中却有一股热流,有一股遏制不住的生命力在激荡。眼看落日,不是想到晚景暮年,万事皆休,而是觉得桑榆未晚,雄心尚存,还想在垂暮之年有所作为。面对秋风,不是浮起生命无多的慨叹与悲哀,相反觉得自己严重的肺病、风痹就要痊愈了。末联诗人希望朝廷能拿他当一匹识途的老马来对待,用他一点馀力和长处,体现杜甫只要一息尚存就还想为国尽力的坚韧不拔精神。这首诗围绕“思归”,写了诗人晚年的处境、心情和愿望。它从逆境中焕发出积极用世的精神与永不衰竭的政治热情,闪耀着献身主义的光辉,苍凉中见悲壮,惨淡中见热忱。诗人把他的深情苦志,用一匹老马的形象来表现。虽不像秦州诗中的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显得壮健奋发,却是虽老而顽强执着,使人觉得诗人的用世精神,在他经历的国家灾难、人民痛苦和个人悲剧里锻炼得更加深厚切实了。由于寓高昂于沉郁,把燃烧不息的用世热情和冷静切实的考虑,把积极的追求精神和朴实的、绝无浮夸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因而尤其显得深厚,显得博大有力。这正见出杜甫后期诗歌尽管在内容上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而在艺术精神上却依然充分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扩展阅读: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1章考点——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2章考点——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3章考点——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4章考点——盛唐气象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5章考点——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6章考点——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7章考点——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8章考点——唐代山水田园诗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9章考点——唐代边塞诗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10章考点——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11章考点——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安徽自考唐诗研究第12章考点——文体交融与唐代诗文的变化革新

安徽自考交流群
安徽自考信息通知群

安徽自考通知群

微信扫一扫随时接收最新安徽自考信息

以上是相关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该方面的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安徽自考网。

热门推荐:

如果有疑问、不知道如何备考、如何学习等,点击立即了解> 

参加自考助学班可以获得40%的助学平时分
40分自考生的通关秘诀